绵阳第一中学历史沿革
绵州试院与中学堂
学校作为育人材之所。绵自汉以来,代多贤哲,宋、唐、明尤盛,清登甲乙科者亦伙,皆于学校成之。
唐始有石鼓书院,宋益成四书院,立之程法,而教法益备;绵阳宏治中(1494-1500年),州牧叶大用于学正署明伦堂后建尊经阁,并号楼下筑屋十四间,为诸生讲习之地,当时学人尤盛,亦且以经为宗;清康熙时定文武生员名额,二十一年(1682年)始有学正、训导名秩序;乾隆初(1736年),令各州、县建设书院,仿鹅湖、鹿洞遗规,以乡遗老宿学为之讲授,学制始一变焉。
左绵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清乾隆五年(1740年)。绵知州安洪德暂借文昌祠(位于通圣街,今解放街即一中现校址),延师课读,旧有文昌书院匾额;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绵知州费元龙(浙江归安县进士)好文兴学,在白衣庵创修涪江书院(后迁左绵书院,位于文昌祠之左);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州移罗江,知州博纯见院舍倾颓,迁于学正署内(文庙东测);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州牧陈跃庚在城东隅(今绵阳一中处)修建绵州试院;嘉庆七年(1802年),州复旧制,知州刘印全躬率士民扩建绵州试院,更名左绵书院。
根据清政府“各府、厅、直隶州均设中学堂”之规定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龙安知府蒋少穆、潼川知府钟润分别将两府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;光绪三十四年,绵州知州杨兆龙召集所属五县士绅议决,将绵州试院改建为中学堂,宣统二年(1910年)三月正式开学。
改建的中学堂名“绵州联立中学堂”;民国20年(1931年)更名为“绵属共立中学校”,校长古维新。联立或共立指联旧属德阳、绵竹、安县、梓潼、罗江五县共立。举州绅吴朝品就本州试院改修,逾年工竣,规模宏阔,礼堂、厕所无不具备,复购校左前钟姓住宅一院,修造寝室。州进士陈津有文记之。
民国初年,校内无体育场,省令标卖官产,相邻清都监废署临近校右,其地约20亩,校内以千余金购作操场;民国7年,吕操师长驻绵时,假定司令部于内,并拓都监废署为师部坝,其中划出三分之一为校地(即解放初期,绵阳一中校“二一”纪念堂和运动场);民国末,校名又更名绵阳初级中学校。
解放初,笔者就读绵阳一中并住校。依稀记得,清一色的木结构房屋,坐南朝北,古朴典雅。照壁、大门、大堂、二堂、孔子殿在一条中轴线上。大门楼、高门槛、大门进入小四合院为大堂三楹及厢房,为教研室办公处;中间道路呈丰字型与两侧长廊组成长方形四合院,长约40米、宽25米;与两侧长廊又呈非字型对称建有三排六间教室,院内通天柳笔直参天,白鹭成群栖息,二堂五楹与孔子殿楼下四间组成中字型后院,均为教室;孔子殿楼上为部分教师宿舍;学校西侧为“二一纪念堂”,前有观礼台,为纪念绵阳于1949年12月21日解放而命名,堂两侧各有大榕树一株遮天蔽日。
今日的绵阳一中,高楼大厦全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,学校大门已改向警钟街(原东大街)方位,原校门成了后门。几百年来,培育了大批人才,已是桃李满天下。
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是绵阳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,文化积淀深厚。学校始建于1740年(清乾隆5年)。清绵州知府在学校现址(文昌祠)延师课读,名为“文昌书院”。1802年(嘉庆7年),设立绵州试院。1840年(道光20年),扩建绵州试院,更名为“左绵书院”。1906年(光绪32年),根据清政府“各府、厅、直隶州均设中学堂”之规定,将“左绵书院”改为“官立中学堂”。1910年(宣统2年)3月15日(农历)正式开学,取名“绵州联立中学堂”。1931年,更名为“绵属共立中学校”,后改为“县立中学”,1945年始办高中。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,合并绵阳县立中学、县立女子中学、私立涪昌中学、魏城中学、国立六中二分校为“绵阳县第一初级中学”。1976年恢复办高中,1983年5月批准为完全中学,更名为“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”。1988年在绵阳市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。1998年更名为“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”。2003年被授予“四川省普通示范性高中(省重点中学)”2013年被授予“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”。
欢迎加入《四川初升高升学网官方》QQ群 | |||||
地区 | 面向考生 | 群名称 | QQ群 | 申请要求 | 点击加入 |
四川 | 高中 | 四川2024高考群 | 129272765 | 高三家长加群并备注 | |
初中 | 四川2024中考群 | 728577817 | 初三家长加群并备注 | ||
小学 | 四川2024小升初群 | 129272765 | 六年级家长加群并备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