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邑中学历史沿革
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大邑县知县陈兆棠于县城东南隅仓敖(音ao,仓库),隙地建平云书院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八月,书院改为学堂。就平云书院旧址设立大邑县第一高等小学堂。光学三十四年(1908),大邑与邛崃,蒲江三县共筹经费,合办邛属中学堂于邛州。
邛属中学堂岁银3000两,邛崃负担1500两,大邑县负担850两,蒲江负担650两。当时,县内小学毕业生升学须到邛崃就读。民国成立以后,县上先后办起安仁高等小学校,鹤鸣高等小学校,小学毕业生增多,升学困难。县人遂有创办中学的倡议。
民国15年,县人冷杰生倡议创办大邑县县立初级中学校。经教育董事会及机关法团,地方人士等决议,“经费则另筹专款,校地则暂假试棚(今南街中学校址)”,并推荐黄青全,李树藩,戴成熙,洪史海为筹备成员。筹得经费年7000余元,经费来源,除牛,木捐外,以粮,肉两税附加为主。
民国16年初,县教育厅长廖家兆具文呈报省教育厅请予立案,4月,省教育厅准予立案。民国17年1月,新任县教育局长张明远奉令任代校长。同年2月,招收第一班100余人,分甲、乙两组授课。2月24日,请本地驻军,知事,机关法团,地方绅士等会同学校管教各员举行开学典礼。至此,学校即正式成立。
民国18年,大邑中学班次增多,校地狭隘,不足容纳。县人刘均先,牟秉年建议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易地,得到县中人士赞同,当年乃由试棚迁往高等小学校即原平云书院院址。
民国25年,小学实行春秋两季招生,完小毕业生逐渐增多,县初中每年春季招生一班,远远不能满足小学毕业生升学要求,县初中校长李文统任内,由县春季行政会议议决,每年增招秋季始业一班,因经费没有解决,未能施行。民国27年3月,大邑中学校长廖家兆再次具文呈请增招秋季始业一班,4月,经省政府批准,从此,学校便于是年开始增招秋季始业班,直至解放。
解放初,1950年3月,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,仍沿用大邑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名。同年12月29日,奉县人民政府通令,校名改为大邑县初级中学校。1951年3月,县人民政府转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刊制校印,校名又改为大邑县初级中学。
1953年1月,全省各普通中学重新定名,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通知,校名改为四川省大邑第一初级中学校。(当时县女中改名为四川省大邑第二初级中学校)1957年10月,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批复大邑县人民委员会《关于大邑第一、二初级中学合校问题的报告》,县一初中二初中合并,合并后校名仍沿用四川省大邑第一初级中学校(当时已办起的鹤鸣初中则命名为第二初级中学校)。两校合并后,统一领导,分为一部,二部,校长聂心品、副校长游开思。
1958年,大邑中学戴帽子,增办高中班。同年,为了便于管理,呈请省人民政府批准,二部合为一处。原女中校地与大邑中学毗邻的文化馆易地,从此,大邑中学不再分一、二部。1960年3月四川省温江专区文教卫生局通知,全日制中学的校名均冠以地名。5月1日,学校又更名为四川省大邑城关中学校。
1966年6月6日,为了开展文化大革命,大邑中学停课。1968年10月,建工部一O一公司工人,人武部解放军组成工人,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大邑中学,领导大邑中学斗,批,改。
12月底,大邑城关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,主任委员薛良华。1969年9月,大邑县革命委员会文教组办公室宣布大邑县城关中学停办,大多数教职员分别分配到银屏,五龙,团结凤凰,青霞,敦义,王泗,新场,高山,沙渠,董场等11个公社中学任教。1971年1月22日,县委指示城关中学恢复,1972年春季开始招生,原学校革命委员会无形裁撤学校组成革命领导小组,组长薛良华。3月7日正式行课,初中,高中学制均改为2年。
1978年,大邑中学列为温江地区重点中学。1982年12月,大邑县城关镇更名为大邑县晋原镇,学校随即按温江专员公署行,校名更为四川省大邑县晋原中学。1983年,学校再次列为温江地区重点中学。
欢迎加入《四川初升高升学网官方》QQ群 | |||||
地区 | 面向考生 | 群名称 | QQ群 | 申请要求 | 点击加入 |
四川 | 高中 | 四川2025年高考群 | 932268495 | 高三家长加群并备注 | |
初中 | 四川2025年中考群 | 946912595 | 初三家长加群并备注 | ||
小学 | 四川2025年小升初群 | 727184448 | 六年级家长加群并备注 |